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代工厂伟创力昨起放假一周 | 借鉴日韩,论中国供应链之崛起

CINNO 2020-11-1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基金报、天下杂志

第一财经、知乎博主司马懿、魔铁的世界


川普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单,企业在还没获得许可前,不能销售或转移美国技术给华为。包括美、日、德厂在内的华为供应商,纷纷传出暂停与华为业务往来。台湾科技业最关心的自然是台积电,川普发出命令后第一时间,台积电便公开表达对大客户的支持,表示将继续出货华为。为什么台积电可以不受川普出口管制令的影响?最后该由谁说了算?


1

珠海伟创力停止华为代工



据媒体报道称,有传言称华为代工厂之一的珠海伟创力(Flex International Ltd)已经停止为华为代工,而华为也于5月20日晚间将伟创力珠海工厂内的相关物料及设备运走。20日晚间工厂门口停了数百辆货车,疑似为华为运走相关物料。不过该消息并未得到华为及伟创力方面的证实。


华为派去珠海伟创力拉货和设备的车队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


据业界人士表示:“EMS模式下物权是属于华为的,如果停止合作,华为会拉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投入设备和物料的,这合理合规,也很正常。”


据了解,伟创力一直是华为的核心代工厂之一,其中部分旗舰机均由伟创力所代工。此前还和华为合作,计划在印度为华为代工!众所周知,伟创力是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EMS代工厂商,于196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现全球总部位于新加坡,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员工20万人。华为很大一部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订单是交给伟创力代工。


从彭博社公布数据显示,华为的全球前十大供应商(从采购金额来看)分别是富士康、比亚迪、台积电、欧菲光、FIH Mobile、伟创力、SK海力士、博通、高通和舜宇。这其中富士康、比亚迪、伟创力主要为华为提供整机代工服务,而从华为获得营收最多的前十名美国厂商分别是:伟创力(Flex)、博通、高通、希捷、美光、Qorvo、Intel、Skyworks、康宁、ADI。



伟创力去年的营收中有24.3亿元来自华为,华为遭遇禁运,伟创力损失将是最大的。


不过该消息并未得到华为及伟创力方面的证实。


据有关人士透露,伟创力在公司内部发布了PCBA-South Campus HW项目放假的通知。


通知表示,目前伟创力管理层还在继续核实与华为相关的最新实体名单事宜,以确保伟创力遵守所有适用的贸易法则,并确定下一步工作。在下一步工作安排宣布之前,公司会安排临时放假,请所有员工在此临时安排期间耐心等候,静待下一步计划宣布。


据通知显示:


放假时间暂定2019年5月23日-5月30日


放假对象为PCBA-South Campus HW wireless&HW Device项目员工(注:包含Common Team专门支持HW项目的员工,其他需要值班、跨项目工作和Reliance项目支持人员除外)



据百度贴吧“珠海伟创力吧”爆料,现珠海伟创力已经停止招人,其华为事业部已经开始放假。




据了解,伟创力一直是华为的核心代工厂之一,其中部分旗舰机均由伟创力所代工。此前还和华为合作,计划在印度为华为代工!众所周知,伟创力是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EMS代工厂商,于196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现全球总部位于新加坡,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员工20万人。华为很大一部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订单是交给伟创力代工。伟创力去年的营收中有24.3亿元来自华为,华为遭禁对于伟创力来说损失应该是最大的。


2

台积电力挺华为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台积电5月23日在新竹国宾饭店举办技术论坛,总裁魏哲家表示,技术、制造与客户信任是台积电的3个支柱,台积电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技术与产能供应者,会全心全意与客户合作,绝不会跟客户竞争。


当天在论坛上台积电发言人孙又文表示,其对华为的供货不受美国政府出口限制影响。此前,台积电曾表示将暂时不改变对华为的供货计划。



台积电是全球晶圆代工产业中不折不扣的“巨无霸”。据行业分析机构集邦咨询此前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商排名显示,台积电该季度市占率为48.1%,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排在其后的三星、格芯、联电、中芯国际市占率分别为19.1%、8.4%、7.2%、4.5%。


总部位于台湾新竹市的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厂。综合台湾“中央社”等媒体5月23日报道,就芯片设计商ARM(安谋)被曝暂时停止与华为各式授权合作一事,台积电表示,这不影响台积电对华为持续出货。



台积电还表示,台积电内部对每项出口产品都会进行尽职调查,“符合法规才会出货”。而经初步调查,台积电对华为海思(华为旗下芯片设计公司)的出货并没有违反国际贸易法规,台积电将不受美国相关禁令的影响,对华为的出货将不会改变。


“包括海思在内的所有客户都是合作伙伴,客户先成功,台积电才能跟着成功。”台积电如此向台湾“中央社”表示。


在台媒刊出台积电此番表态之前,华为方面也曾在社交网站上发消息,称台积电不会“断供”。


5月22日,包括“Huawei Fact”在内的部分华为官方推特账号发文,转载Gizchina网站一篇名为《台积电将会继续为华为提供7nm麒麟980芯片》报道,并透露如下信息:


“按照计划:台积电认为其满足美国出口管制要求,不会停止向华为供货的计划。”



至于台积电在这场华为“生存战”中所扮演的角色,《环球时报》评论部微信公众号“补壹刀”曾在其刊发的分析文章中如此形容:在行业圈子里,台积电的江湖地位,以及它对华为的重要性,不必赘言。它被普遍看作是华为在这场“生存战”中的关键一环。



“美国人必然会给台湾和台积电压力,这就非常考验台积电管理层的判断水平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台积电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



台湾“中时电子报”5月23日报道台积电对华为持续出货一事时,用了这样的说法:无惧老美!台积电有种,力挺华为。


华为,你终于活成了别人害怕的样子。


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雷不及掩耳的将华为及其70家相关事业,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出口实质清单(entity list),这表示,任何要销售或转移技术给华为的供应商,都必须得到美国商务部的许可。在没有获得许可前,必须停止出货给华为。因此美国半导体大厂英特尔、高通、博通,存储器大厂美光,即刻发出声明,冻结出货给华为。


特朗普敲的这一声巨雷,几乎零时差的传过隔着太平洋的中国、台湾与韩国。


韩国三星也在特朗普发布命令后紧急开会。「因为假如存储器大厂美光不能出货给华为,这或许是三星的机会啊,」一名三星员工原本正在和一名台湾科技技师通电话,当场被公司急call回去开会。


同一时间,在深圳华为,一名负责华为笔电的台厂产品经理紧张的打听,到底美国禁售华为,有没有涵盖到美厂的芯片。在得知确定包括美国芯片、存储器公司都被下禁令后,他无奈地说,「我笔电大受影响啊,CPU用英特尔的啊。」


科技业一阵鸡飞狗跳之中,最引人侧目的,却是一家又一家美国以外的半导体相关业者,包括日商、德商,竟然也传出对华为执行禁运。前身是西门子半导体部门的德商英飞凌,也被日经亚洲评论报导,暂时先「取消部分」对华为的出货。


总部位在英国的ARM,也在特朗普宣告对华为禁运之后,传出立刻切断与华为的往来。


一位外资分析师告诉《天下》,ARM员工表示,公司内部命令一发之后,禁止所有业务、工程师与华为员工见面,连打来的电话都不能接,「统统都断掉了,因为见面也算是给技术啊。」


1、特朗普大打贸易战,全球科技业一阵兵荒马乱


美国商务部颁布的「实质清单」果真威力强大,一旦名列其中,不但美国公司得立即与其断绝来往,连外国公司都在其辐射范围内。


根据辖区涵盖日本、泰国、菲律宾与台、港、澳的美国商务部区域出口管制官员哈伯尔斯托克(John Haberstock)的一份报告指出,产业与安全局(BIS)主要在管制可同时用于民用与军用的「双重用途」的物品,例如碳纤、工具机、半导体。


而当华为被该单位列入「实质清单」,必须对华为施行「出口管制」(EAR)的货品、软件与科技分为三种:第一,位在美国;第二,源自美国(U.S-origin);以及最关键,也最让台湾科技业关心的是第三种,「外国制造,但是其源自美国的内容超过上限」。


而这个「上限」,如果是伊朗、北韩、苏丹、叙利亚,就是10%;这「四大恶国」之外的国家,例如华为所在的中国,就是25%。


也就是说,只要你卖给华为的产品,其中「源自美国」的部分超过25%。那抱歉了,贵公司也被视为美国公司,得一起听命于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禁运。


因此,当川普将华为及其各国分公司(包括台湾的讯崴)都列入「实质清单」时,了解其严重性的欧、亚相关科技大厂,顿时一阵兵荒马乱。


例如,几天前,英飞凌便展开供应链调查,包括要求一家台湾封装厂提出报告,说明有多少用于英飞凌产品的封装材料来自美国厂商。完成初步统计后,英飞凌并随后在21日发表官方声明,表示「不受美国出口法令限制」,将持续供应「绝大部分的产品」给华为。


而ARM,则选择乖乖就范。英国BBC取得该公司的发给员工的备忘录,要求员工暂停与华为的生意,包括「进行中的合约、技术支援,以及任何持续的往来。」


但这家「英国之光」,怎么会触犯「25%」限制呢?BBC取得的备忘录写着,ARM授权给华为的运算核心,含有「源自美国」的技术。一位外资分析师解释,原因是ARM授权给华为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核心,研发中心正好设在美国。


2、被归入「华为概念股」的台积电 该怎么算?


此时此刻,最受瞩目,最让整个台湾科技业议论纷纷的便是台积电。因为该公司近年已成为指标性的「华为概念股」,华为旗下的海思,已是仅次于苹果的台积第二大客户,占去年台积营收的8%,今年第一、二季更达到11%的惊人水平。


「我华为的朋友老神在在的说,料都备好了,短期内没有问题啦,」一名台湾科技产业分析师说。他透露,今年上半年海思狂下台积16奈米订单,几乎救了台积今年第一、第二季业绩。


由于上半年是智慧手机淡季,苹果、小米纷纷下修出货目标,百分之百供应华为手机的海思,却提出「超级乐观」的出货预测。


「华为是有表现得比别人好没错,但分析师圈都在讨论是有卖得那么好?备那么多料不会变库存吗?」但这名分析师回想当时情境,现在突然一切豁然开朗。「备货是有原因的,就像珍珠港事件之前一样,」他形容。


海思向来是最捧场先进制程的台积客户,台积刚量产的第二代7奈米制程,首度导入昂贵的EUV微影技术的7+,海思就抢着当「第一只白老鼠」。相形之下,最大客户苹果就保守多了,要等到明年量产、大量导入EUV的5奈米,才会进场。


3、法规留下模糊地带,科技大厂有了操作空间


台积也在川普宣告后的第一时间,公开表达对大客户的支持,表示「经初步评估后,应可符合出口管制规范,决定不改变对华为的出货计划,将继续出货华为。」


当《天下》向台积查询,是否表示内部已完成精算,确认台积出货给海思的产品,源自美国的技术低于25%。


台积公司企业讯息处资深处长孙又文表示,「(出口贸易管制)不只这个25%规则,还有其他规则,我们有内部外销管理系统追踪与监测所有出货,来确保我们符合规则。」


但问题是,这25%的「源自美国」技术,究竟该怎么算?谁说了算?因为商务部公开文件并未有详细规定,因此众说纷纭。


一位前联电主管便认为,台积很难过「25%」这关。理由是,晶圆厂内的生产机台,诸如蚀刻、CMP(平坦化)制程多半来自美国设备大厂应用材料,「光设备至少有六成来自应材,很难不超过25%,」他说。


但外资分析师则表示,若认真的精算一颗芯片的成本结构,还包含研发投入、管理人力成本,但因为台积研发团队、主要管理人力全数在台湾。因此最后算起来,「美国成分」的确很可能低于25%。


但他也表示,「这个法规留下了模糊地带,到底美国成分怎么算?也让这些公司有了决定亲美还是亲中的操作空间。」


3

海思对美国企业的未来威胁,将不亚于5G



不少台湾半导体业者都认为,尽管包括ARM、美国EDA厂商等半导体关键业者,暂停对海思的技术支持,让海思元气大伤。


但不排除,美国政府会进一步下重手打击华为与海思(例如,将中国列入与四大恶国等级,则「美国成分」降为10%),因为海思对美国企业的未来威胁,可能不亚于外界熟知的5G领域。


华为旗下的海思,已是仅次于苹果的台积第二大客户,占去年台积营收的8%,今年第一、二季更达到11%的惊人水平。(海思官网)


美商伯恩斯坦证券曾今年1月罕见的针对海思这家未上市公司,发表18页的研究报告「你没听过的另一个国家冠军」,详细介绍这家在中美贸易战之前,一直躲在华为之后的IC设计新星。


伯恩斯坦证券估计,海思2018年营收高达76亿美元,仅略低于该年微幅衰退的联发科2381亿台币(约人民币521亿元)。伯恩斯坦证券并预期,每年保持平均20~30%成长率的海思将在今年超过联发科,成为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五大IC设计公司。


该报告更揭露一项台湾业界过去不太有人知道的事实。


原来华为近年在云端市场大有斩获,在服务器、存储器市场,已分别在中国高居第二、第一名。


其中部分产品,安装的竟是海思自行开发的ARM核心服务器处理器,而且今年推出的最新的第三代产品,已采用台积的7奈米制程,直接挑战美国大厂英特尔最核心的业务。


4

日本半导体的衰落史



仅仅30余年,已经少有人记得那场在日美之间爆发的芯片战争。


这一战,日本人输得干干净净,从高峰时占据全球近80%的DRAM(俗称电脑内存)份额,跌到现在的零。这场芯片战争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大国产业PK中,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1、垂井康夫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高光时刻。


硅谷的英特尔、AMD等科技创业公司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被日本人追着打,然后被反超,被驱离王座,半导体芯片领域(当时主要是半导体存储占据主流)成为日本企业后花园。


美国的科技公司败在了模式上。


硅谷的发展模式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创业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后,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得市场,提升公司估值,让后上市,风险资本卖出股票获利退出。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体量小,公司之间整合资源难,毕竟大家都是一口锅里抢饭吃的竞争对手。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办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芯片)”计划,确立以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技术为目标。随后日本通产省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产学研半导体人才资源,打破企业壁垒,使企业协作攻关,提升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技术水平。


日本的计划也差一点儿夭折,各企业之间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诺投入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关键时刻,日本半导体研究的开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将各怀心思的参与方们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说辞简单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来,各企业再各自进行产品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困局。


2、美国人被吓坏了


计划实施4年,日本取得上千件专利,一下子缩小了和美国的技术差距。然后,日本政府推出贷款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日立、NEC、富士通等企业一时间兵强马壮,弹药充足。


一座座现代化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制造工厂在日本拔地而起。随着生产线日夜运转,日本人发起了饱和攻击。


美国人的噩梦开始了。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导体内存市场,5年后,日本的份额超过50%,美国被甩在后面。


九州岛被称为日本的“硅岛”,曾集中了日本绝大部分半导体芯片企业(图片来源:互联网)


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受不了市场份额直线下跌,不断派人飞越太平洋到日本侦察,结果让人感到绝望。时任英特尔生产主管的安迪.格鲁夫沮丧地说:“从日本参观回来的人把形势描绘得非常严峻。”如果格鲁夫去日本参观,他也会被吓坏的: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楼用于存储芯片研发,第一层楼的人员研发16KB容量,第二层楼的人员研发64KB的,第三层人员研发256KB的。日本人这种研发节奏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三箭齐发,让习惯了单手耍刀的硅谷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让美国人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储芯片不仅量大,质量还很好。1980年代,美国半导体协会曾对美国和日本的存储芯片进行质量测试,期望能找到对手的弱点,结果发现美国最高质量的存储芯片比日本最差质量的还要差。


而且,日本人还拍着胸脯对客户保证:日本的存储芯片保证质量25年!


3、英特尔差点翘辫子


在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下,美国的芯片公司兵败如山倒,财务数据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塌糊涂。


1981年,AMD净利润下降2/3,国家半导体亏损1100万美元,上一年还赚了5200万美元呢。第二年,英特尔被逼裁掉2000名员工。日本人继续扩大战果,美国人这边继续哀鸿遍野,1985年英特尔缴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储业务,这场战争让它亏掉了1.73亿美元,是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在英特尔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不是IBM施以援手,购买了它12%的债券保证现金流,这家芯片巨头很可能会倒闭或者被收购,美国信息产业史可能因此改写。


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联合其它硅谷企业成立了SIA,目标是应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 (图片来源:互联网)


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哀叹美国进入了“帝国衰落”的进程。他断言,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硅谷将成为废墟。


更让美国人难以容忍的是,富士通打算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80%的股份。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硅谷活化石,因为硅谷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包括英特尔和AMD)都曾经是仙童半导体的员工。在硅谷人心中,仙童半导体神一般的存在,现在日本人却要买走他们的“神”,这不是耻辱么?有一家美国报纸在报道中写道:“这笔交易通过一条消息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很落后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对此做出应对。”


仙童半导体在硅谷人心中地位神圣 (图片来源:互联网)


几年前,硅谷的科技公司成立了半导体行业协会(简称SIA)来应对日本人的进攻,经过几年游说,成果如下:将资本所得税税率从49%降低至28%,推动养老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政府不愿出面施以援手。


苦捱到1985年6月,SIA终于炮制出一个让华盛顿不淡定的观点,一举扭转局面。


4、神奇逻辑扭转局面


SIA的观点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削弱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日本不是美国的盟友么,日本半导体崛起,美国半导体衰落,看着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游戏,怎么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呢?


SIA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 因为超级武器技术离不开超级电子技术,超级电子技术又离不开最新半导体技术(这话没毛病);


  • 如果美国的半导体技术落后,美国军方将被迫在关键电子部件上使用外国产品包括日本货(有点意思);


  • 外国货源不可靠,战争时期会对美国断货,非战争时期还会向美国的对手苏联供货(日本人看到这里,估计要哭了);


所以,美国放任日本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称霸,就等于牺牲国家安全……(日本人的心此刻在滴血)。


此前,SIA游说7年,得到政府的回应总是:美国是自由市场,政府权力不应染指企业经营活动。


美国人砸日本的半导体收音机发泄不满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次,SIA的“国家安全说”一出,美国政府醍醐灌顶,从原来的磨磨唧唧变成快马加鞭,效率高的惊人:


1986年春,日本被认定只读存储器倾销;9月,《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被要求开放半导体市场,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20%市场份额;不久,对日本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否决富士通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


美国人这一波操作至少开创了两个记录:第一次对盟友的经济利益进行全球打击;第一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将贸易争端从经济学变成政治经济学问题。


负责和日本交涉的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首席贸易代表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一面指责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产业政策不合理,一面又对它赞叹不已,“所以我对美国政府说我们也要采取和日本相同的政策措施。”


对这种双重标准,曾在日立制作所和尔必达做过多年研发的汤之上隆在自己的书中气愤地说:“这人实在是欺人太甚!”


5、三星补刀


随着《美日半导体协议》的签署,处于浪潮之巅的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掉头滑向深渊。


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从1986年最高40%,一路跌跌不休跌到2011年的15%,吐出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其中的DRAM受打击最大,从最高点近80%的全球市场份额,一路跌到最低10%(2010年),回吐近70%。


可以说,和美国人这一战,日本人此前积累的本钱基本赔光,举国辛苦奋斗十一年(从1975年到1986年),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但日本人吐出的肉,并没有落到美国人嘴里,因为硅谷超过7成的科技公司砍掉了DRAM业务(包括英特尔和AMD),1986年之后,美国人的市场份额曲线就是一条横躺的死蚯蚓,一直在20%左右。


英特尔不敌日本企业,最终放弃半导体存储业务,进入微处理器领域(图片来源:互联网)


那么,这70%的巨量市场进了谁的肚子?


答案是韩国。


在日本被美国胖揍的1986年前后,韩国DRAM趁机起步,但体量犹如蹒跚学步的婴儿,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业毫无存在感。而且和日本相比,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芯片企业完全是360度无死角的菜鸡:根本打不进日本人主导的高端市场,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低价混饭吃;市场体量上,两者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


但三星深谙所有的贸易摩擦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借机干翻了日本大象。


李健熙抓住日美进行芯片战的绝佳机会,带领三星半导体成功逆袭上位(图片来源:互联网)


1990年代,三星和面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但其掌门人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国人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机会,派出强大的公关团队游说克林顿政府:“如果三星无法正常制造芯片,日本企业占据市场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竞争者的减少将进一步抬高美国企业购入芯片的价格,对于美国企业将更加不利。”


于是,美国人仅向三星收取了0.74%的反倾销税,日本最高则被收取100%反倾销税,这种操作手法简直是连样子都懒得装。


三星抱上美国的大腿,等于从背后给了日本一刀,让日本彻底出局。


6、决胜关键


如果没有三星补刀,日本半导体芯片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美国人用《美日半导体协议》束缚日本人,并挥动反倾销大棒对其胖揍,但日本半导体存储芯片产业受的只是皮肉伤,因为硅谷的企业超过七成退出了半导体存储芯片行业,市场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熬过去后,又是一群东洋好汉,毕竟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上,日本还是一支难以替代的力量。


三星加入战团并主动站队美国后,难以替代的日本人一下子变的可有可无,韩国人由此成为新宠。随后,三星的DRAM“双向型数据通选方案”获得美国半导体标准化委员会认可,成为与微处理器匹配的内存,日本则被排除在外。这样,三星顺利搭上微处理器推动的个人电脑时代快车,领先日本企业。


日本丢失的半导体芯片份额,几乎都进了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嘴里(图片来源:互联网)


从上面的DRAM份额图中可以发现,日本的份额呈断崖式下跌,韩国的则是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一上一下两条线形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的是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未来。


此后,即使日本政府密集出台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但也无力回天,日本半导体芯片出局的命运已定。


东芝半导体插标卖掉后,标志着日本半导体芯片彻底出局(图片来源:互联网)


直到今天,仍有观点认为,韩国半导体芯片的崛起,日本半导体芯片的衰落,是产业转移的结果。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产业转移是生产线/工厂从高劳动力成本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迁移,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企业并没有向韩国迁移生产线,而是直接被替代。美国人实际上联手韩国,重组了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将日本人从供应链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来不可或缺的产业力量消失得干干净净。


纵观日美芯片战,是否掌握重组全球产业链的能力,才是贸易战中决胜的关键,市场份额的多寡不构成主要实力因素,这也是日本输掉芯片战争的关键原因之一。


5

韩国半导体的崛起



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KSIA)成立于韩国正在实施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的1991年,是涵盖设备、材料、代工、零部件等半导体行业全领域的行业协会,目前 拥有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近百家产业链内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国别芯片产业组织之一。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亲赴韩国,与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常务理事、芯片设备企业周星工程株式会社(036930.KOSDAQ)CEO黄喆周进行交谈,作为韩国的“第一代”半导体企业家之一,黄喆周说,韩国在半导体芯片产业经历了曲折发展,每一个后发者都将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韩国在半导体产品的发展进程中,也有被发达国家封锁的经历。


上世纪70年代,三星在韩国首次提出将开发芯片,并期望通过引入美国镁光、日本三菱等企业的技术,但当时日本三菱得知三星将开发芯片产业时,该公司CEO直接表态“对于GDP水平较低的韩国,半导体产业并不适合”,日美两国对于三星并不配合,甚至美方一度宣布将向韩国生产的半导体施加反倾销关税,并限制韩国芯片对外出口;而施加反倾销关税以后,每生产一片芯片,三星甚至需要倒贴1美元,而直到三星第一代创始人李秉哲去世,三星电子的半导体事业部还处在3亿美元的亏损。


韩国一位业内人士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日、美是最早做芯片的两个国家,基本垄断了整个市场,当时三大存储器制造商是美国镁光、日本三菱、日本夏普。


当时三星希望借鉴夏普,但是夏普方面连工厂的面积等基本数据都拒绝提供,三星的研究员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脑子记住某些细节,比如有一位研究员通过自己的手指间距离、身高及步伐数,计算工厂的大概面积及其他参数,(例如)工厂生产线宽为30步、长为222步。曾在三星半导体工作多年的知情人士向笔者回忆。“不过,这些数据,对于建设一个高科技的工厂,显然是不够用的,我们也不可能依靠海外的力量,做弯道超车”。


经过不断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两大韩系制造商在2018年存储类半导体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74.6%。


黄喆周的企业是一家主要生产用于制造半导体产品的智能设备的工程企业,现阶段主要生产用于制造芯片所需的CVD薄膜设备(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这种设备主要用于生产半导体薄膜,是支撑化学气相淀积工艺的重要一环,供货量仅次于美国制造商,占据全球前三名的位置,而全球目前可以供应该类设备的企业尚不足10家。


作为向LG、SK海力士等主要半导体企业供应核心设备的上游供应商,他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韩国的半导体的生产设备主要由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导致虽然生产出芯片产品,但由于源头技术受制于外方,在成本控制力方面大打折扣,因此通过自身突破这种科创壁垒,有利于韩国产业未来提高成本控制力,并在技术发展的过程拥有自主权。


目前,黄喆周所在的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联合三星、SK海力士等大型企业,为配合韩国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扶持计划,三星电子将出资30万亿韩元, 培育非存储类系统半导体产业,并以2030年前在全球占领领先地位作为目标,而这也是黄喆周一向主张的内容,他认为少部分大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一个吸引本土人才和资源的“无底洞”,并会选择一条较为平坦的“舒适区”进行投资,而这个舒适区在陷入胶着阶段以后,必将影响产业大局的发展。


因此,在本轮发展提纲中,三星电子将针对LG等其他竞争企业及中小企业开放生态链,并邀请本土企业作为设计及研发方参与;而作为首个具体措施,三星电子或将代工厂向LG集团旗下的Siliconworks所研发的高性能半导体设备进行开放,而此前韩国本土的中小企业则主要向TSMC等境外企业进行代工;去年5月,三星电子将其代工业务从系统原有部门中分拆出来,另外设立事业部;根据WSTS的另外一份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的占有率,台资TSMC占据第一名,达到48.1%,三星电子紧随其后,为19.1%。


对于目前中美贸易争端过程中的技术争议,黄喆周表示,中国近年来技术的增长有目共睹,“我还记得,我刚刚和中国客户打交道,是在2000年代初,当时中国企业在制造芯片的工艺层面,和韩国首发企业,至少相距5代,甚至更多;但目前这个差距,已经缩小至2~3代,双方也有了更多的合作基础。”


黄喆周认为,在韩国本土大企业打造闭环式的生态圈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加入,使韩国的中小型半导体企业,在获得研发动力的同时,凭借走进巨大的中国市场,获得与全球顶尖企业较量的机遇,“而这种机遇,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韩国大信证券的分析师李秀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中国企业用韩国产品替代美国产品,将会使韩国半导体产业短暂受益,但若无法构建起双方稳固的合作关系及产业链条,那么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所引发的负面效果,仍将远远高于正面效果,而黄喆周则提出,两国行业间的合作,可以从人才的培育开始起步。


黄喆周认为,在本次半导体产业协会和韩国政府共同推出的措施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为此提出企业和顶尖高校共建“半导体学科”,而韩国目前的出生率不断下降,理工专业的人才供给缺乏,如果能够引入中国顶尖大学的人才,再结合韩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半导体研发能力和实战经验,必将能够打造一条可靠且牢固的产业链升级,并造福两国半导体行业的未来成长。



6

美国制裁华为等中国公司会产生哪些影响?



美国对华为的「黑名单」攻击,在公司层面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做foreclosure。这个词在金融里面有其他的含义,但是在产业经济学里面,就是公司利用自己的市场力量,限制或者禁止自己的竞争对手获得「瓶颈」访问权的行为。



「瓶颈」是指的关键的资源,可以是市场渠道,也可以是技术专利等等。一般来说,这种限制所带来的总收益是负的,所以国家往往需要制定各种相应的竞争政策来加以限制。但是如果把这一套理论映射到国际上,就失去了「竞争政策分析」的意义,只能进行一些状态分析。因为没有高于国家的强制执法机构,也并不存在国际间真正意义上的「规制部门」。


如果我们暂时忽略掉美国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把「美国」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在手机和电脑产业链中「瓶颈」的部分,大都是美国企业所拥有的;而华为,或者干脆说中国所拥有的大部分是非瓶颈的部分。现在大家共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那么美国通过卡住「瓶颈」——也就是关键的软硬件资源,限制了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那么显然「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收益是有可能增加的——即便全球的收益是下降的。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智能手机市场是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即便我们把华为从地球上瞬间擦除掉,它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并不会白白消失,本来会选择华为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会选择其他品牌的手机,还是会用到美国供应链的产品,所以美国的「瓶颈」从中期来看未必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宏观来看收益反而有可能增加——因为如果华为倒了,占领华为留下的市场空白的手机厂商很可能是美国控股更多的一家企业。


很多观点认为美国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实不然,从超短期来看或许如此,因为华为瞬间被切断供应链所带来的伤害确实是供求双方的;但是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不是一个新兴的、需要厂商自己去开拓发展用户群的市场,少了一个主要竞争者,其他还在这个行业的公司会把空出来的市场份额瓜分掉,这些在华为供应链上受到严重震荡的企业会有一个缓慢恢复失地的过程——只不过购买他们产品的不再是华为,而是其它在华为被禁过程中得益的公司。



而在消费者端,消费者是确切无疑受到损失的。这一点可以用「显示偏好原理」来论证:因为Google不能继续给华为提供Gapps,那么在国际市场基本上华为手机就没有竞争力了,至少在短期内,Gapps对于android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这部分本来想要购买华为手机的消费者就会因此不买手机吗?显然不会,他们会用其他的品牌作为替代。而在没有被制裁之前,这部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华为,现在因为制裁,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次优的选择——从最优到次优所降低的效用之和,就可以看做是因为制裁而造成的消费者福利的下降。


其实上面这个例子,也说明一点,就是单独的看「华为多么重要,华为占据了美国企业供应链上多大的份额」这种静态的分析,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产业供应链的终点是消费者市场,如果消费者市场没有明显的变小,那么供应链中的某一段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非垄断的企业,整个产业供应链是可以自己恢复的。华为的市场份额虽然强大,但那是竞争的结果,并不真的由华为所「拥有」,一旦华为消失了,这部分市场份额会归属于其他没有被限制的企业。就像在文中开头举的例子一样,虽然两家企业确实是在平分市场,但是那是竞争的结果,而不能给定自己天然就拥有30%的市场份额然后去算自己的最优价格。


基于同样的道理,太强调美国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在长期来看,也是过于悲观了。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规模效应」,就是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每一个商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芯片产业就是最最典型的例子。建厂的时候特别烧钱,前期投入、无论是研发还是设备都非常巨大,但是一旦进入流水线生产,生产的越多,卖出去的越多,单个芯片的价格就越低。Intel的前CEO格鲁夫曾经说过: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我可以把CPU的价格定成1美元。 虽然是戏言,格鲁夫也知道不可能人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但是这也反映了在这个行业「走量」是多么重要。


这种行业属于天然具有「垄断」属性的产业。我们假想一个市场上有两家完全一样的芯片厂商,Intel和AMD均分这个市场。因为规模效应相同,所以假设没有研发,它们的成本、定价和功能都完全一样。突然有一天,有一个顾客脑子一热,从AMD换成了Intel的芯片,那么Intel就可以多生产一片,AMD就要少生产一片,也就意味着Intel的平均成本,就此低于了AMD的平均成本。那么因为平均成本低了,Intel就可以稍微降一点价格来吸引顾客,从而市场份额更加扩大,从而继续降低价格……从而最终把AMD完全排挤出市场。 因为一个顾客头脑一热而造成了市场份额的偶然扰动,直接启动了一个公司的正向循环,从而就成为垄断者。但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AMD的产品就比Intel要差——根据我们的假设,两者完全相同,只是这种「谁先走到量谁就爆发」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这样的行业只能有极其少数的赢家。


现实虽然比我们上面的模型复杂,但是其实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芯片行业,集中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Intel、高通和TSMC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不断的在消灭对手,成长为自己所在产业的巨无霸。但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这些公司,世界就真的一片黑暗了。因为有很多的「潜在市场进入者」,被这些行业巨无霸强大的规模效应压的几乎没有可能正面和他们竞争,所以没有市场份额,也不为大众所知。但是一旦禁运长期化,这些平时隐藏在角落里的企业就会纷纷走上台前了。


1、桌面CPU:


中国本土其实也是有X86授权的,兆芯是从台湾威盛继承的完整的X86授权,并且现在就有可以量产的X86处理器,大约和Intel第六代的中低端处理器i3系列差不多。



这些处理器其实都是和当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兼容的,但是因为技术上毕竟落后Intel好几代——自己最好的处理器也就是人家2015年的中低端的水平,在平常的商用机器上很少能见到,但是如果禁运长期化,1年、2年、5年呢?相当于兆芯突然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客户群,到时候资金会有的,人才也会有的,技术进步只会比现在更快。


并且兆芯其实也不是没有竞争者,共同拥有X86授权的还有海光,禁运长期化就会给这些基本没什么知名度的企业更大的空间。


2、手机CPU:


其实不光是手机,主要是ARM架构。X86系列因为历史原因(PC诞生在美国),比较美国中心化。而ARM是英国公司,智能手机又是最近这十来年的事情,所以ARM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去中心化,拿到授权的企业很多,托智能手机的福,ARM架构在国内的技术储备本来就很不错,比X86好很多。华为麒麟系列CPU也早已登堂入室,可以正面和高通竞争。



包括在服务器CPU方面,ARM也对Intel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华为前段时间还公布了泰山服务器,就是ARM架构的。


3、芯片生产:


绝大部分芯片都是TSMC,也就是台积电代工生产的。TSMC一家公司,占据全世界芯片生产大约50% 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没有规模效应就去死」的行业。一个芯片加工厂建起来需要几十个亿美金,然后每天几百万美金的折旧,而每隔几年要大换生产线。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流程上降低那么表面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单位成本,在天量的芯片生产下,都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其实中国大陆是有芯片生产能力的,中芯国际SMIC的总部就在上海,而在北京和天津都有生产厂。当然技术上中芯国际和TSMC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中芯国际目前能提供28nm的工艺,刚扭亏为盈还没几年,而这个工艺是TSMC在11年就达到的了,好消息是部分14nm的生产线去年好像也开工了,不过7nm技术还是TSMC世界独一份。


4、操作系统:


这个其实最没有什么悬念,尽管硬生生的造一个完全兼容windows的操作系统很有难度,但是GNU/Linux和Android本来就是开源的,国内对Linux的改造和汉化也几十年前就进行了。



即便是最极端的情况下,Google不再为Android贡献代码,转而去做闭源的操作系统,那么基于现在的Android下面由国人自己开发也没有根本上的困难。Linux的办公套件也很成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能对于游戏娱乐,真没有了windows确实不好办。不过国内对于联网社交类游戏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果禁运长期化,国内Linux机器普及化,那么腾讯很可能会扛起Linux游戏的大旗,把吃鸡之类的爆款在Linux平台上做出来……可能唯一收到实质损失的,就是单机游戏玩家了。国内的市场至少在目前是不足以吸引来大厂单独为之迁移到Linux平台上的。


我们看到的只是均衡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力量的博弈。一旦禁运长期化,这些被原来美国企业规模效应所压制的中国企业其实会获得更大的空间,虽然技术短时间内依然落后,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替代的,我们看到的某些市场被美国企业垄断是因为从市场的角度上讲,让他们垄断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而已,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技术储备。


我比较赞同一位朋友的观点:美国如果全面对华进行高科技禁运,天不会塌下来,中国人能用到的芯片和高科技硬件大约也就是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罢了。而沿着十年前的水平向前赶,因为有后发的优势加上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距离依然是能够逐渐缩短的。


如果这种类似的中美对抗一再发生,那么中国和美国几乎肯定会走上不同、不兼容的技术路线,会有各自的高科技硬件以及互相不兼容的协议。到时候世界就会出现:以美国为核心,有一套技术规范和软硬件配套协议,然后有一批国家会使用它们;而以中国为技术发源地,也会有一批国家都采用中国开发的技术规范和软硬件协议,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产业链;在两大势力之间会有一些相当于缓冲地带的国家,同时采用两种协议和规范。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样是不好的,因为相当于凭空产生了很多因为技术规范不兼容而产生的摩擦。但是,显然这也不是最坏的结果。


综合一下,从超短期来看,制裁所引起的震荡对中美来说是双输的;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华为丢失的市场份额会被其他的公司所占据——而这些公司别无选择,还是要采用美国的供应链,故而中期来说,美国会从本次制裁中得益;而长期来看,因为全球产业链的分裂,美国整个供应链的重要程度会不断下降,所以就收益而言,美国从制裁中获得收益会是一个倒U型,而中国的收益是一个正的U型——现在制裁不死,等建成了独立的产业链,就再也不怕制裁了:



- END -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与小编联络!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